海陆学者共话“一带一路”东西联通助推文化传播----必发7790电子集团和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携手举办“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专家研讨会

来源:必发7790电子集团发布时间:2017-12-07浏览次数:33

2017年12月2日,由西北师大必发7790电子集团(新闻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专家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召开,来自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大的近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就“一带一路”文化冲突与融合观察思考、“一带一路”与讲好中国故事以及“一带一路”与文艺创作等三个议题展开研讨。这是必发7790电子集团贯彻落实上半年学校与上海社科院签订的合作协议的具体措施之一。

 

 

 

研讨会由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王光东教授主持。

 

 

西北师大必发7790电子集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兆寿教授致辞。他谈到,“一带一路”的建设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外国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实践、新的方法论、新的世界观。我们应当站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对强势的欧洲中心主义文化发出抗辩,需要“我们重新站立在故乡的大地上,开始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这也就是“一带一路”的声音。他说,我们急需调整我们的精神向度,唤醒我们沉睡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从国内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深刻体悟“一带”与“一路”的内在关系,使“一路”带动“一带”经济发展,同时,“一带”上深厚的传统文化又会反哺“一路”,重新建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是一种新的全球观念,是重新构建新的文化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一种立场、方法和思想。我们长期生活在陆上丝绸之路上,上海的学者则长期生活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我们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带”与“一路”的有机互动。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海贵教授致辞时说:“必发7790电子集团做了篇好文章,未来要做一篇大文章”。究其原因,他认为是“三个结合的好”:“一是时机结合的好。‘一带一路’作为国家长期战略,什么时候说、如何说、说到怎样高度、说出什么样的内涵,都需要把握好时机。西北师大必发7790电子集团的学者来到上海,与党的十九大紧密结合,与总书记更透彻的新观念新要求相结合,将‘一带一路’的新内涵与科研院所的科研相结合,非常适合时宜。二是地域结合的好。当年的陆上丝绸之路张骞从甘肃的陇西出发,如今你们浩浩荡荡的来;当年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从上海出发,如今我们在这里相聚,结合十九大,三个单位合办,地域很好。三是学科结合的好。以往‘一带一路’的研讨以单一学科的研究较多,今天的研讨是为跨学科的合作,将文学与新闻传播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至今较为鲜见,创意甚好”。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荣跃明研究员致辞时表示,“一带一路的持续,是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要文化先行,秉持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往常不同,与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的主旨演讲中说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我们需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不断阐述、这是一个文化传播的问题,需要各种的文化表达形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外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我们需要分门别类,有些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需要应特别的方式讲故事。西方文化想全世界传播也遵循了如此规则,从身体到心灵的传播需要从文化传播开始,进而去寻求价值理念传播轨迹”。荣教授还就如何研究文化先行的命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文化先行需要从学术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学术层面需要就文化先行放置在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学科研究、传播研究等大框架中展开,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更应该讲理论认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我们需要对“文化走出去”项目中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进行总结,让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框架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设计与必发7790电子集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本乾教授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传媒跨文化传播做了主旨发言。李教授通过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传媒价值创新的新空间、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现状的分析和中国传媒文化传播价值链创新等三个方面就中国传媒国际竞争的“规模之喜”、“结构之忧”、“质量之变”和“实体之势”和“传播价值链创新”、“内容价值链创新”、“品牌价值链创新”、“媒介价值链创新”和“平台价值链创新”等做了详细论述,发表了真知灼见。

 

 

同济大学艺术与必发7790电子集团博士生导师余克光教授就“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背景考察做了报告。他认为本次座谈会结合了上海对外开放、资金雄厚的东部优势和兰州文化底蕴深厚坚韧的西部优势,回应了“调头向西张望”的必要行。余教授从“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是新时期中华解困破围战略的重要一环、“一带一路”文化传播须遏制国内外“去中国化”势头和“一带一路”要改弦更张求实创新互利交融等三个议题出发,畅谈了中华文化的三次“解困破围”历史、新世界人类重大问题和主要冲突的核心及中华文化的接受趋势等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吕新雨教授从欧亚大陆民族文化的复杂性、恐怖主义与贫穷问题、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后的民族主义与文化复兴、第三世界的原始积累不充分、普遍发展不充分等多方面等论述了“一带一路”的理论困境与现实困境。她认为跨文化传播的口号是不能解释具体问题的,全球化是需要惠及第三世界人民的全球化,我们需要回到社会主义的历史中重新总结,重新回到人民的全球化。

 

 

 

必发7790电子集团(新闻学院)任志明教授以“纪录片如何做好‘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为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世上故事千千万,好故事也是万万千,但是,讲好故事的方式与方法往往是有限的,有时候甚至是相当有限的。而纪录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讲好故事的方式与方法之一。他认为纪录片讲好“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必须抓住这三个中心点——中国故事的“事”、“物”和“人”。“一带一路”上的中国“事”――活灵活现。这一方面,纪录片《下南洋》为我们开了好头。纪录片《西藏一年》也是很好的样本;“一带一路”上的中国“物”――活色生香。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I》是非常生动鲜活的例子。纪录片《第三极》在这方面也有创新和突破;“一带一路”上的中国“人”――活奔乱跳。美国探索频道刚刚制作播出的纪录片《习近平的治国方略》值得我们好好借鉴,而央视和BBC合作拍摄的《美丽中国》早已广泛传播,有口皆碑。上世纪90年代的纪录片《云之南》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度传播,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无论是“事”还是“物”,其出发点、落脚点和最终指向都是“人”,纪录片所要表现的正是“一带一路”上活生生的“人”,生生不息的“人”,有故事、有情感,更有情怀的人。

 

 

必发7790电子集团(新闻学院)副教授庄金玉博士以新疆哈密地区下马崖乡清泉节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维吾尔族边境乡文化传播实践研究成果。她认为全球化和现代传播技术使得文化趋于同质化和类型化,一些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麦当劳化”的趋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不仅要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还要时刻与主流文化进行对照,其自身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许多内容衰落已成事实。现实越是如此,“文化复兴”越显紧迫,在层出不穷的文化传播实践中,“传统文化”成为“复兴”的资源,复兴不是重新走过,而是历史产物。人们按照自己新的需要对过去的遗产进行解释和利用。庄金玉博士通过对下马崖乡清泉节的研究,试图研究在文化复兴的文化生产活动中“传统”和“地方性”作为一种文化资本是如何被使用和再生产的?她认为作为一种仪式,清泉节的原型是下马崖乡的水祭祀活动“苏乃孜”。“苏乃孜”采用宗教教义与维吾尔民间自然崇拜和萨满教遗存相结合的方式唤起人们对祖先的记忆,并以此证明他们对水资源使用、控制的合法性。同时传统的“苏乃孜”也是一场维吾尔地方文化的展演,是一项维吾尔传统的节庆方式汇集的样本。2、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活动,“申遗”成功后的清泉节采用“苏乃孜”的主要仪式过程,通过“地方性的再生产”重塑地方文化。展示“地方特色”迎合外界对边疆民族村落的异域情调的想象;诉说民族团结的意识形态话语,展示社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必发7790电子集团(新闻学院)副教授赵丽瑾博士结合明星、类型与中国电影的创作探讨了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问题。她认为根据《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与接受》(2015)的调查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受访者对中国电影整体接触状况不佳。将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不感兴趣,近一半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多少有一点接触,中国电影在国际上传播乏力、影响非常有限。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身的文化、语言、价值观、审美等因素的复杂性都可能导致“文化折扣”。面对这一问题,明星成为当代大众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未来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作为有意义的文化符号和商业符号,明星参与了电影从生产制作到市场发行放映的整个环节,因而可以成为电影传播研究的一种路径。“明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她)们把特定集体的需求、梦想、幻想和积念集中体现于他们所扮演的人物身上”,理查德戴尔认为明星“是在集体无意识的深层中”被“制造出来”。因此按照这一观点,研究特定时代最受欢迎的明星会为我们揭示出有关社会心理活动的情况。因而具有文化意义。另一方面,明星为电影产业的不确定性提供某种确定性,吸引影片投资、作为票房的保障,因而具有商业价值。在以往的电影发展历史中,类型明星(功夫明星)和声誉明星策略极其背后的商业运作和艺术内容生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在借鉴并反思以往历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类型模式,在学习好莱坞类型叙事的基础上尝试将本土情节人物以及文化情感植入类型,以吸引观影趣味国家化的海外观众或许是可以探索的一种途径。

 

 

必发7790电子集团(新闻学院)杨华副教授、石培龙博士就“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的认同性、经济输出与文化输出等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亟待与会专家的关注和讨论。

 

 

在研讨会讨论环节,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荣跃明研究员就“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层面进一步展开了说明,认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如何让社会、世界面对中国复兴的现实,学术界需要用全球的视野叙述、阐述和论述中国文化,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助力中国建立自己的全球视野和全球观念。

华东师大吕新雨教授认为多民族环境下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一定包含了五十六个民族的自信,不是单一族裔的问题,我们要警惕西方理论框架下的民族问题阐述。徐兆寿教授就如何融合中西思想文化资源,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行“一带一路”等问题做出了回应。

 

 

研讨会最后,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研究员做了总结,他从如何认知“一带一路”这个伟大倡议、如何传播“一带一路”文化、如何继续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如何加强东西部文化交流等五个方面对本次专家研讨会所涉及的议题进行了阐述和评价。他认为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是新时代、新全球化思想体系的日渐清晰,需要学者们作出更进一步的贡献,解决理论上的诸多问题。他结合美国总统选举、葡萄牙的航海历史、加拿大的历史发展等历史阐述了大陆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历史无奈和时代必然。他还就如何看待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如何回应重大主题和人类命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专业的事情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做,学者们要在“一带一路”的文化传播背景下更好地面对新的全球化,打破西方人构造的价值观念,不被西方牵着鼻子走。最后,他还建议把“一带一路”专家研讨会应该做成年度性会议,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纵深发展提出更多有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