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发7790电子集团(新闻学院)协办“金城讲堂”贾平凹、陈晓明、韩春燕金城开讲,近千名兰州市民和大学师生聆听了讲座

来源:必发7790电子集团发布时间:2016-03-29浏览次数:60

(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

 

2016年3月26日16时,兰州市金城大剧院内座无虚席,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先生,著名学者、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陈晓明教授以及著名学者、评论家、《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渤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韩春燕开启《金城讲堂》首场讲座。他们以“一带一路上的文学与文化”为主题为“文化兰州,全民共享”公益项目系列活动——“金城讲堂”传经授宝。此次活动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兰州市文明办、兰州日报社、兰州广电总台、兰州互联网新闻中心、北方文心(兰州)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必发7790电子集团(新闻学院)协办。近千名兰州市民和大学师生聆听了讲座。

 

 

开讲仪式上,贾平凹先生与兰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蒙自福、兰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建军、必发7790电子集团(新闻学院)院长徐兆寿共同按动了启动球。陈晓明教授代表嘉宾致辞。讲座由徐兆寿教授主持。

 

(兰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建军)

 

贾平凹先生身着一身朴素深色翻领外套出现在台前,首先用陕西话简单幽默地表达对于甘肃和兰州的深厚情感,而后用“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是从陕西一个偏僻的农村走出来的,所以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农村题材,小时候个头小,志气大,长的虽丑,但人很精。 30多岁的时候,我就是文坛有名的病人,吃过的中草药相当于好几个麦草垛子,打过的针,让我想起了杨七郎万剑穿身”轻松的话语开场,引来台下观众的笑声。

随后贾先生以《我们的创作》为主题展开讲述。贾平凹先生说:“60岁时,我一个人发感慨,我是一辈子糟蹋字最多的人,50岁时,激情不减,如今,我知道了岁月的厉害…… 20多岁写到60多岁,我常常在想,我到底写了些什么,这也就是我今天的话题”。贾平凹说,年轻时激情万丈,整夜不睡的写,见什么都冲动,见什么都写,到60岁悟出了一点点体会的时候,却没有精力写了。现在有人说我为写作而生,心里很悲哀,觉得自己是个可怜的人。写作确实让我有吃有喝,但也让我丧失了别的能力。最初的写作纯粹是爱好,写了十几二十年后才有了责任意识,后来有了使命意识。老贾这辈子没说过一句硬话,没做过一件软事”。期间,贾平凹先生为大家分析30年代、50年代、90年代和现代农村的状况以及处于当时情况下的文学创作感悟。谈及乡土文学,贾平凹说:“鲁迅时的乡土文学是批判的、呐喊的,红色时代是迎合的、歌颂的、无奈的,到我这辈50年代生人,经历过很多荒唐奇怪的事情,我们的乡土文学有着前两者的基因。”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陈晓明)

 

贾平凹先生深刻表达了对乡土衰落现状的痛心,乡土文学面对所处的尴尬处境以及乡土文学作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谈及此处,贾平凹先生说:“我不喜欢大城市,不喜欢生人,我喜欢农村、两三个人开一辆车就走,走到哪儿就吃到哪里住到哪里,能见到好多人不曾见过的东西”,贾平凹略显感伤的说,去年,我跑了很多农村,当我走到一个我曾经很向往的镇子时,我发现那里静悄悄的,由于经年失修,道路坑坑洼洼,从院落的门缝里一看,满院荒草,在我的记忆里,那个村子,有很多人,但去年去,一个上午只见了十几个人,野鸡在墙头上跑来跑去,墙都倒塌了,荒芜不堪,周边的小学都没有了……当时茫然四顾、不知所措;我也结识了很多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即使在城里,每天吃方便面,他们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在城市,他们见识多了,回到农村,没有人、没有灯、没有活动,他们回不去了……”贾平凹先生还提到:“在目前这种社会,人们都在追逐权利、金钱,丧心病狂,没有人更多的去关注农村,城市人不关注,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人也不会关注,文学界也被社会边缘化,读者也更关注荒诞、故事性强的事情,这就成了心结。但无奈的苍凉的两难下的乡土文学,仍然有人坚持在写,包括我,这样的文学没有传奇注定不会吸引更多读者,但可以给历史留点东西,让后人了解我们今天的心结。”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渤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韩春燕)

 

贾平凹先生讲话结束后,陈晓明教授表示:“听完贾平凹老师讲座,感受到了心的颤动,感受到中国文学默默的坚持。”在乡土文学的书写当中,我们可以感到作家们书写的是对乡土的真挚的记忆,每一次就书写都是一种挑战和跨越。我曾经也想过,非常顽强的回到传统中,回到文化的大地中,下一代的作家可能不具备这种可能性了,当然,西北的作家还有可能,因为他们还有非常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这样西北作家的坚守就变得非常重要。“ 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农村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作为文学、知识分子,对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偏颇存在深深的忧虑,他们的这种情感,是对乡村逝去的哀悼,作家写乡土,写乡村的困苦,愈演愈烈。对乡村的失去、对人的情感的瓦解,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写出了中国作家的情感。贾平凹老师的写作属于历史、属于世界,他是乡土文学扎根在土地上最深的作家,他的作品是对中国乡土生活的表现,是对中国乡土命运的表现。”

 

(必发7790电子集团(新闻学院)院长徐兆寿)

 

随后韩春燕教授走上讲台自豪地说:“我是农民的女儿,我非常自豪,和城市孩子比,我们拥有更多的记忆,因为我们记忆中的东西变的很慢,城市的记忆变化很快。贾平凹先生是大地之子,他描写农民怀着深厚的感情。每一个作家都是在凭借着儿时的记忆和经验在写作,乡村的衰败带来了乡土文学的衰败,研究乡土文学的人都转战研究城市文学了,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乡村转向衰败,乡土文学没落的时代里能不能有一个辉煌点,出现一个伟大的作品,没落的时代,写出了衰败里的变和不变,那些心痛更能够呈现出文学的身影。”

 

 

期间,韩春燕教授对乡土衰败、城市文学兴起做了简要分析。韩春燕教授说:“20年代,许多作家效仿鲁迅写乡土文学,在城市里回望乡村,他们发现了村民的愚昧、麻木、鄙陋,但是他们又对乡土怀着情感,所以在作品中,呈现出了冲突和撕裂的姿态,小说才更耐读。有乡土记忆面对现在的乡村会感到失落,会反思、痛楚,这是一个真诚作家真诚的表现。我对贾老师充满着期待,期待在乡土没落的时代出现一部伟大的作品。”甘肃的领导非常重视文化,甘肃的文坛上万马奔腾,让我们常来常往,共同打造出甘肃乃至中国的文学,我觉得每个人的内心中也该有这样一种热爱文学的情节,把这种情节视为一种生命的需求,文学到什么时候都不会死,我们的灵魂更需要书写,我们对文学充满着期待。

 

 

此次讲座给予听众的是心灵上的触动,面对日益衰败的乡土文学,面对乡土文学作家的心声,也许像贾平凹先生一样的作家们,正是用灵魂驻守着心中的那片乡土。

 

(文:宋烨 图:李俊颖 韩小玲)